千秋青史永留红

鹰潭日报 2021年09月02日

  李风玲

  ■

  “方志敏,弋阳人,年三十六岁。知识分子,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第一次大革命。1926年——1927年,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革命意志,益加坚定。这次随红十团军去皖南行动,回苏区时被俘。我对于政治上总的意见,也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意见。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我这几年所做的革命工作,都是公开的,差不多谁都知道,详述不必要。仅述如上。”

  这是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同志被俘以后,于当日晚8时写下的“方志敏自述”。这也是《可爱的中国》的首篇。这是方志敏在敌人逼迫下的命笔疾书,却恰恰表现出了一位共产党人的耿耿丹心、铮铮铁骨、光明磊落、坚贞不屈!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8岁时入私塾读书,12岁便辍学帮家里务农。1916年秋,17岁的方志敏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在学校时他组织了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开始一步步走上革命的道路。方志敏同志革命的一生,一直都伴随着他的写作。他既参加武力斗争,又以笔为刀枪,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革命家。他在16岁时即写下这样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由此对联,不难看出方志敏文武兼修,既是内心浪漫的文艺青年,也是志向高洁的革命家。

  1935年,被捕后的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清贫》一文,他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有一年的寒冬腊月,方志敏穿着一件薄薄的破棉袄去弋阳参加贵溪苏维埃代表大会,他的这身打扮让身穿新棉袄的其他代表们有些于心不忍,要给他换件新的,但他坚决不同意。代表们将新棉袄送来,他也不收,而是反复地给来人讲“要节省,要减轻群众负担”的道理。一旁的警卫员实在看不下去,一边流泪一边说:“方主席,你是只顾革命不顾自己啊!”

  就在他被俘的那一天,两个国民党的士兵在树林中发现了他,他们猜到了方志敏是什么人,于是满心希望能在他身上发一笔横财。可是,他们搜遍了方志敏的全身,除了一只怀表和一只自来水笔,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找到。他们有些恼羞成怒地说道:“你是当大官的,会没有钱?”方志敏铿锵有力地说:“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

  1935年1月,被捕后的方志敏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留下了13万字的文稿。他用自己清新质朴的文笔,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在《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写道:“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雄巍的峨眉,妩媚的西湖,优雅的雁荡,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中国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至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资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气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

  看看这字里行间,都是对祖国最深挚的爱!从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到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从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到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先后任赣东北、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被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1935年 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年仅36岁。他牺牲以后,叶剑英同志曾在方志敏的一张遗照上深情题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而郭沫若在读到叶剑英的这首诗以后,当即挥笔,和诗一首:“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方志敏,他就像一株高大挺拔的枫树,千秋青史永留红!